一起來讀荀子的《蠶賦》
“有物(指蠶)于此,裸裸兮其狀,屢化(屢屢產(chǎn)生變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文彩)。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yǎng)老長幼,待之而后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蠶”與“殘”音近,故曰以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ㄐQ吐絲結(jié)繭,繭成而蠶死)。棄其耆老(指蠶蛾),收其后世(指蠶子)。人屬所利,飛鳥所害(人們利用它,飛鳥殘害它)。臣愚不識,請占之五泰(請神巫五泰來猜猜是什么東西)。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是身體柔軟,頭像馬首的東西吧?)?屢化而不壽者與(身體屢次產(chǎn)生變化而壽命不長:)(壯年時受到善待,而老年時處境不佳吧?)?有父母而無牝牡(雌雄)者與?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后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
?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后,任黃歇為令尹,封春申君。經(jīng)春申君舉薦,荀子成為楚國蘭陵縣令。荀子兩任蘭陵縣令,時間跨度長達(dá)近二十年。然當(dāng)時的蘭陵縣實(shí)為現(xiàn)今山東省的蒼山、臨沂、莒縣一帶,那里是公元前380年左右楚國新開辟的東北邊疆,那一帶從公元前380年至前223年秦滅楚共150多年間均由楚國統(tǒng)治。而古之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原為夏代封國“繒國”的范圍,“繒”的本義為絲織品的總稱。繒國以生產(chǎn)絲織品“繒”為名,說明“繒”從立國之始,就已經(jīng)掌握了相當(dāng)先進(jìn)的絲麻紡織技術(shù),并把桑麻絲織生產(chǎn)作為立國之本。由于身處養(yǎng)蠶絲織興盛之地,所以荀子才能寫出體察入微而又富有哲理、文神兼?zhèn)涠衷溨C幽默的《蠶賦》與用于絲綢刺繡鋼針的《針賦》。
?
《蠶賦》中,其中描寫蠶的形態(tài)時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原意是說蠶的身體柔軟婉轉(zhuǎn),似女性之軀體;頭則似馬之首。這一比喻恰到好處地描繪出了蠶的形態(tài)特征,但卻并非荀子首創(chuàng),它來源于遠(yuǎn)古時代的一個有關(guān)蠶桑起源的“馬頭娘的傳說”:
相傳帝嚳高辛氏時,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騎白馬返回。其母傷心之致,發(fā)誓道:誰只要能將其夫救得生還,就把女兒嫁給他!白馬聞言仰天長嘯,掙脫韁繩疾弛而去。幾天后,白馬載著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見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從此白馬整日嘶鳴不止,不思飲食。其父見狀,心中為女著急,取箭將馬射殺,并把馬皮剝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數(shù)日后,家人在一棵樹上找到了姑娘,但見那馬皮還緊緊包裹著她,而頭已經(jīng)變成了馬頭的模樣,正伏在樹枝上吐絲纏繞自己。家人將其從樹上取回飼養(yǎng),養(yǎng)蠶吐絲結(jié)繭繅絲的歷史從此開始。由于這種蟲子總是吐絲纏繞自己,人們就把它叫做“蠶(纏)”;又因?yàn)楣媚锸窃跇渖蠁适?,大家就把這種樹叫“桑(喪)”。后世人們?yōu)楦屑ば」媚餅槿藗儙砹私z綢錦衣,把她尊為蠶神,稱為“馬頭娘”或“馬頭神”,在江南地區(qū)人們還稱她為“蠶花娘娘”、“馬鳴王菩薩”。無論是在蜀中還是在江浙一帶,解放前都可見到塑有馬頭娘塑像的蠶神廟:一個騎在白馬身上的美麗的小姑娘!
?這個故事在《蜀圖經(jīng)》、《太古蠶馬記》、《搜神記》、《神女記》、《太平廣記》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述。它間接說明我國的養(yǎng)蠶繅絲大約是從黃帝之后裔帝嚳高辛氏時期開始的,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