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嶺南瑰寶,佛山“香云紗”蜚聲海內外百年,有“軟黃金”之稱。但鮮為人知的是,如今市場上廣泛流傳的“香云紗”產品,基本上都是“莨綢”制品,只是采取了香云紗的“曬莨整染技藝”,而真正有著鏤空花紋且通透的香云紗“莨紗”,卻一度失傳近半個世紀。西樵大同村民冼達峰及吉贊村張姓四兄弟近年來通過努力,再現了香云紗的傳統(tǒng)織造技藝,并于去年6月獲得了佛山市“非遺”稱號。
??????????????????????
近兩天,央視CCTV9套將播出紀錄片《香云紗》,用50分鐘時間講述香云紗的制作過程和工藝,以及張氏兄弟等人三年來追尋復原傳統(tǒng)香云紗的故事。
南海檔案館研究員張瑩是紀錄片的主人公之一,她撰寫的香云紗相關論文去年曾獲廣東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獎項。她向筆者介紹,香云紗發(fā)源于1915年的西樵民樂村,學名為莨紗,有著高超精湛的織造技藝和奇特的曬莨染整工藝。
不過,由于人造絲等化纖產品的沖擊,莨紗的織造工藝一度消逝。上世紀末,深圳一家服裝廠將“莨綢”定名“香云紗”推出市場,莨綢就被當成了香云紗推廣發(fā)展至今。
“90年代后,商家把后期經過曬莨的絲織物,統(tǒng)統(tǒng)稱為香云紗,只有香云紗這個美名在市場上流傳,真正的香云紗卻消逝了?!毖胍暭o錄片《香云紗》總監(jiān)制吳火星向筆者介紹。
2013年,西樵大同村民冼達峰聯(lián)合西樵民樂村的張紹景、張紹均等四兄弟成功復原香云紗傳統(tǒng)木織機和現代電機織造生產。去年,張氏兄弟改造了舊廠房建起了“西樵香云紗絲綢博物館”,掛上了非遺傳習所的牌子,希望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日前筆者來到了這個香云紗傳習所,看到了三臺高約3米、手工操作的傳統(tǒng)香云紗提花織布機,以及各種繅絲、圖案設計等木制工具。復原的織布機一天可織3—8米紗,電機可織13—19米?!拔覀円荒昕缮a3萬多米的白坯紗,曬莨制作成香云紗出售可賣1萬多米?!睆埥B景介紹,由于目前莨綢銷售市場已經建立多年,恢復生產出的莨紗還在推廣和市場培育階段,目前他的訂單主要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設計師定制,以及各級政府贈送嘉賓的禮品?!拔蚁M谥v好香云紗故事的同時,也讓現在的人們知道紗和綢的區(qū)別,這個是片子的核心?!奔o錄片《香云紗》總監(jiān)制吳火星從小在廣州長大,對嶺南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說,雖然真正的香云紗已經再現,但是未來能否市場化、商業(yè)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目前莨綢有著穩(wěn)定市場和長久品牌推廣運營積累的情況下,“香云紗遺產需要政府的保護、媒體的推波助瀾,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研究,而最后發(fā)展如何,需要市場給出最終的答案?!?/span>【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