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唐宋古詩勾畫果州絲綢盛景
日前,《蠶桑絲綢古詩賦三百首注釋》出版。該書收錄了從先秦時期到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反映蠶桑絲綢文化的古詩賦300首,從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錦、絲綢貿(mào)易等方面反映中國古代繁榮的絲綢文化和絲綢業(yè)。5月31日,該書的編著者張維剛向記者講述了南充絲綢文化的故事。
從4000首蠶桑絲綢古詩中選出300首
2015年9月,高坪區(qū)文化廣播影視體育局對蠶桑絲綢文化進行整理研究。由此,高坪區(qū)民間傳統(tǒng)文化調(diào)研搜集整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組成員張維剛,承擔了蠶桑絲綢古詩研究工作。
為了收集蠶桑絲綢古詩,張維剛先后閱讀了《神州絲路行》、《蜀錦與中華絲綢文化詩詞歌賦集萃》以及大量有關蠶桑絲綢的文化書籍,收集了4000余首反映蠶桑絲綢的古詩賦,時間跨度從先秦時期延續(xù)到清代,詩歌內(nèi)容包含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錦、絲綢貿(mào)易等多個方面。經(jīng)過反復篩選,最終選擇了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蠶桑絲綢古詩賦共300首。
為古詩賦作注釋是編著《蠶桑絲綢古詩賦三百首注釋》這本書最關鍵的部分,也是張維剛工作最核心之處。張維剛說:“大部分詩賦都是第一次注釋,沒有舊注可以參考,為了保證注釋的準確性,我先后參考了20多種書籍,字、詞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差異較大的,或較為冷僻的,均引用書證說明?!?/font>
已60歲的張維剛,常常工作到深夜。經(jīng)過6個月的收集、整理、作注釋,最終一部25萬字的《蠶桑絲綢古詩賦三百首注釋》出爐,為南充絲綢文化增添了書香雅韻。
翻閱300頁的《蠶桑絲綢古詩賦三百首注釋》,記者發(fā)現(xiàn)曹植、李白、白居易、蘇軾等歷史文化名人的詩詞歌賦均有收錄。張維剛告訴記者,收錄詩人創(chuàng)作的蠶桑絲綢的組詩是這本書獨特之處,如宋代梅堯臣的15首組詩,詳細介紹了養(yǎng)蠶繅絲的各種器具,第一次將勞動工具系統(tǒng)地作為歌頌的對象,再比如宋代樓璹《織圖詩二十四首》,詳盡描寫了采桑、育蠶、喂蠶、擇繭、繅絲、織綢、印花、祭祀蠶神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養(yǎng)蠶繅絲勞動的全景圖。
4首詩歌反映古代南充繁榮的絲綢文化
張維剛在編輯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南充是我國蠶桑絲綢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絲綢文化歷史悠久,但是通過詩歌形式反映太少。張維剛介紹,根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西郡……山地山原多平,有牛馬桑蠶。”巴西郡即今四川東北片區(qū),位于嘉陵江流域中部,含今南充市,巴地所產(chǎn)的繭、絲是向周王朝獻納的主要貢品。
讓張維剛感到惋惜的是,在收集的4000余首蠶桑絲綢古詩賦中,95%都是表現(xiàn)江浙一帶的絲綢文化,僅僅只有4首詩與南充有關?!斑@本書里收錄了唐詩《嘉陵驛》、宋代古詩《元夕》、清代古詩《果州風土歲時謠》?!睆埦S剛介紹,此外,清代果州郡守蓋方泌在描寫果州風物的《郡齋秋興》中還有“魚鳧開國接蠶從,五馬西來問俗同”的詩句,表示各地達官貴人都到果州來咨詢養(yǎng)蠶的風俗,可見南充蠶桑絲綢業(yè)的興盛。
“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明月天。”宋徽宗政和年間,果州刺史邵伯溫在《元夕》一詩中描寫了正月十五之夜果州街景以絲綢緞帛布置達十里之長的盛況,城內(nèi)十里長街上,人人都穿著華麗的絲綢衣服,家家商戶都掛起華美的絲綢帷帳,在月色的映照下,彩光閃爍。張維剛說,《元夕》是3首詩中最出名的一首,流傳甚廣,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南充繁榮的絲綢文化。
《果州風土歲時謠》是清代的一首詩,描寫了育蠶、采繭、交易的情況,其中展現(xiàn)果州市場上的交易環(huán)節(jié)尤為細致,買賣雙方討價還價、中間商人撮合的場景歷歷在目。
張維剛表示,今后還將收集有關蠶桑絲綢的諺語、民間故事、兒歌等,希望在此過程中能挖掘出更多反映南充絲綢的歷史文化,豐富“中國綢都”的文化內(nèi)涵。(南充日報記者 楊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