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吉拉特模板印花“阿茲勒格”技藝
印度模板印花技藝歷史悠久,關于其起源尚無明確定論,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出土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的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祭司神像,其披肩上的三葉草圖案便是使用模板印花所得。在今埃及開羅福斯塔特(Fostat)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公元8-13世紀的印度印花棉布,這些使用凸紋模板,借助茜草和靛藍染色,蠟、石灰和泥防染紋樣的技藝,與現(xiàn)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地區(qū)還在制作的模板印花“阿茲勒格”有很多相似之處。
模板印花“阿茲勒格”簡介
“阿茲勒格”(Ajrakh)是一種借助凸紋模板使用防染劑和媒染劑在棉布上印花的工藝,名字來源于阿拉伯語azaraq,是藍色的意思。這種工藝最初在現(xiàn)今巴基斯坦信德地區(qū)盛行,公元16世紀,隨著遷徙的人群被帶到了印度的古吉拉特,并在當?shù)匕l(fā)展至今?,F(xiàn)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的信德還在生產(chǎn)制作。
模板印花“阿茲勒格”
“阿茲勒格”的印染工藝
“阿茲勒格”不是簡單的單色型板印花,而是需要使用多組模板,借助防染糊和鐵媒染劑,經(jīng)過多次印花、兩次染色套染而成,以深紅色和藍色搭配最為經(jīng)典。
“阿茲勒格”制作步驟
印前準備
模板制作
木模板是制作“阿茲勒格”非常重要的工具,模板圖案的設計影響著“阿茲勒格”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木材以前選用薔薇木,現(xiàn)在更多使用老柚木、烏木,大部分使用手工雕刻,也有少量使用機器, 雕刻前首先要將木頭切成需要的形狀,以正方形和長方形居多,也有借助圓規(guī)和尺子將紋樣繪制在紙上,再將畫紙用釘子固定在木塊上,使用圓刀、三角刀、斜角刀雕刻,通常一個完整的紋樣需要多塊模板組合印染而成,在制作模板之前,要設計好每一塊模板的圖案、色彩及先后使用順序。
染料、媒染劑和防染糊制作
傳統(tǒng)的“阿茲勒格”只使用天然染料,顏色以藍、紅兩色為主,現(xiàn)在的喀奇地區(qū)已經(jīng)不使用新鮮藍草來制作靛藍,而是購買靛藍塊代替,將靛藍塊研磨成粉,放到埋在地下的大缸中,再加入堿性的石灰粉、碳酸鈉、麩皮發(fā)酵多日,之后要持續(xù)不斷地向內(nèi)添加成分,保證其活性。 紅色曾使用茜草根,現(xiàn)在用上色快、固色好、顏色鮮艷的化學染料茜素代替,黃色用石榴皮或姜黃粉,綠色用藍色和黃色套染所得,也會直接用化學染料。
媒染劑是使用廢棄的鐵塊制作,加煮沸的水、羅望子粉或鷹嘴豆粉,放置發(fā)酵10~15d,過濾掉未融化的鐵塊及雜質(zhì)形成的順滑液體。
防染糊有兩種,一種是使用石灰、樹膠和水混合的順滑液體,另一種是使用樹木屑、黏土、小米粉混合而成。
鐵媒染劑的制作
棉布預處理
印花的棉布通常購自印度南部和西孟加拉邦的城市,預處理第一步要將棉布上的雜質(zhì)清除來增加棉布的吸水性,目的是使后續(xù)更加易于著色,傳統(tǒng)的方法是使用蓖麻油、蘇打灰和駱駝糞混合的溶液,現(xiàn)在使用熱水煮法,經(jīng)過多次清洗、敲打,使得布料更加光滑和柔軟,之后對完成前處理工藝的棉布進行單寧酸預處理,將布浸泡在從訶子中提取的黃色粉末和水混合的溶液中,訶子中的單寧酸作為一種強效的固色劑充分滲透在棉布中,能增加之后媒染劑的吸收,使顏色更深,浸泡過此種溶液的棉布,擰干敲打平整后在太陽下曬干,顏色呈淺黃,最后在染色前要將表面殘余的染料粉末清除。
防染印花
第一步是防白印花,用設計好的凸型模板蘸取使用石灰、樹膠和水混合制作而成的防染糊按壓在布上,防染糊形成的淺棕色圖案不能夠在后續(xù)被染色,保留棉布本來的顏色就是紋樣的輪廓線,防染糊需要多次過濾達到輕薄順滑無雜質(zhì)的狀態(tài),以便雕琢出圖案精美、精細的輪廓線,樹膠的作用是增加防染糊的黏性,防止?jié)B透導印花邊緣不夠清晰,要特別注意不能將防染糊涂抹之后需要被染成紅色的位置,防染糊中的石灰含量會影響之后的紅色的上染效果。
第二步是印染黑色紋樣,使用鐵媒染劑和棉布上的單寧酸氧化形成黑色紋樣。
“阿茲勒格”印染步驟
第三步是泥防印花,使用模板蘸取樹木屑、黏土、小米粉和水混合制作的防染糊,蓋在最初設計中紅色花紋處、輪廓線和黑色紋樣部分,防止這些部分在接下來的藍染過程中被染色,在涂好防染糊的地方快速撒上鋸末面或者干的牛糞粉,防止防染糊黏到別處,到這一步,所有印花防染步驟完成,等防染糊干后便可染色。
染色
“阿茲勒格”需要通過兩次染色實現(xiàn)最終效果,首先染藍色做好防染的布浸入配比好的靛藍染缸中染色,這個步驟可以重復多次直到獲得滿意的顏色,染好后的布要清洗掉表面浮色和防染糊,完全曬干后再染紅色染過的藍色布浸煮在添加了茜素的沸水中,期間需要不停用木棍攪拌并持續(xù)加熱使其均勻上色,染色時間的長短決定了紅色的效果,藍色部分會在紅色染料作用下顏色加深,將染好的布晾曬清洗后,一件由米白色、黑色、藍色、紅色組成的四色“阿茲勒格”就制作完成。
“阿茲勒格”的紋樣不僅展示了喀奇地區(qū)手工匠人的獨特審美和精湛手藝,還傳達出了人們對當下生活的祝愿和對美好明天的期望,具有獨特的美學內(nèi)涵,傳統(tǒng)紋樣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已不再制作,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現(xiàn)代人喜好的新紋樣,如印度北部的傳統(tǒng)紋樣佩茲麗,紋樣的布局形式保留傳統(tǒng)樣式,但在印花布兩端的窄條形花卉裝飾紋樣,使用了圖案設計靈感來自伊斯蘭建筑的條狀菱形鉆石紋樣設計,這種樣式在大部分印花布上有體現(xiàn)。
文章摘自:安薇竹, 趙豐. 印度古吉拉特模板印花“阿茲勒格”技藝調(diào)查[J], 絲綢, 2020, 57(5): 62-67.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